在海外,中餐一直有着独特的魅力,然而如今在美国,中餐却面临着诸多困境。就拿饺子来说,在纽约吃顿饺子的花费,竟然够在国内买三斤排骨,这着实令人咋舌。
洛杉矶唐人街的李老板对此深有体会,他家的白菜猪肉饺涨到1.2美元/个,就被食客骂上论坛。但老板也是有苦难言,后厨的成本简直高得离谱。像国内三块钱的加厚垃圾袋,到了美国纽约,因为卫生局规定必须使用特定型号,供应商就敢漫天要价,60元一个。装汤的塑料碗也是如此,国内五毛钱的货色,运到北美后,光运费就占成本七成,还得交FDA认证的“保护费”。李老板每天清点耗材,30个垃圾袋、50套汤碗、80卷餐巾纸,还没开张就先烧掉200刀,这在国内能买200斤面粉,在美国却只够买些塑料壳子。
餐饮规定更是让中餐老板们苦不堪言。北美规定食品接触区必须用带认证的白色纸巾,这玩意儿进货价比国内五星酒店的三层印花纸巾还贵。有家川菜馆不信邪,从义乌偷运廉价纸巾,结果被罚得门帘都拆了抵债。洗碗布也搞起了垄断,国内三块钱的百洁布,贴上“商用认证”标签就敢卖八美金,导致后厨擦灶台都得精打细算。
更令人气愤的是专利碰瓷。韩国人注册饺子外观专利,让中餐业雪上加霜,现在捏褶子都得交“造型税”,洛杉矶“福满楼”被逼改卖韭菜盒子,结果日本企业又把韭菜盒子专利攥手里了。欧洲公司还注册了亚洲面食造型专利,有老板想改卖馒头都不行。纽约有家饺子馆刚上米其林推荐,第二天就收到十万美元的和解账单,只因蒸笼摆盘像极了某韩国公司的“艺术造型”,背后是专门抢注中华美食元素的公司等着中餐馆做大后收割。
在北美开中餐馆,合规成本简直就是个黑洞。食材包装必须用指定供应商的“食品级塑料袋”,价格是国内的20倍;灶台清洁剂得买带EPA认证的版本,效果还不如国产威猛先生;装外卖的纸箱都得交“环保税”,每个箱子成本够在国内吃碗牛肉面。而且隐形人力成本也极高,国内后厨小弟能身兼数职,在美国必须按工种细分,揉面的不能碰蒸笼,调馅的不能进冷库,有老板尝试让员工“跨界”帮忙,就被劳工局罚得差点关门。
这一切的规矩都打着“保护消费者”的旗号,可实际结果却是认证机构赚得盆满钵满,供应商躺着数钱,中餐馆在合规泥潭里越陷越深,最终这些成本全转嫁给食客,形成“食客骂街 - 老板哭穷 - 成本再涨”的死循环。美食博主Tom吐槽在唐人街吃顿饺子的钱够在时代广场买两张《歌剧魅影》门票,评论区最高赞评论扎心指出买的不是饺子,是律师费、认证费和专利保护费。美国饺子卖天价,每个褶子里都藏着中餐业的血泪,这场荒诞剧的编剧,就是那些把中华美食当提款机的“合规猎人”们。
#美国中餐 #天价饺子 #合规成本 #专利碰瓷 #中餐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