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次栉比:
“获之挃挃,积之栗栗。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百室盈止,妇子宁止。杀时牛享(二字合起来为一字,音run)牡,有捄其角,以似以续,续古之人。”(《诗经·颂·良耜》)
《良耜》这首诗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获得丰收之后妻儿欢聚的情景和为感谢丰收要祭祀神灵的风俗。引诗中的“挃挃”是收割庄稼的声音。“栗栗”是积累的庄稼很多。“崇”是很高。“墉”是墙。“栉”是疏头发的木梳。“百室”是仓库。“牛享牡”是黄毛黑唇的大公牛。“捄”是弯而又长的样子。
“鳞次栉比”即由诗中提炼而出,意思是:像鱼鳞那样排列,像木梳齿那样并列。
全章诗的意思是:稻谷众多沉甸甸,场上粮食多又多。粮垜像城墙一样高,栉比鳞次目不暇接,把大小仓库都开放。仓库全部装满了粮,老婆孩子喜洋洋。。杀掉那头大公牛,它的双角弯又长。用来祭祀社稷神,把古老传统来发扬。“鳞次栉比”是像鱼鳞木梳那样密密排列着,“比”朱熹注:五家为比,五比为闾,四闾为族。在这里比喻粮仓很多,“社稷神”保佑打粮食的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