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篇》局部
我总觉得祝枝山的大草有一种不同凡响的表现节奏。很多读者认为美的意境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但如果你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欣赏经验和敏锐的书法感知的人,那么你是可以从很多的细节中读出很多意味的,美也是可以言传的,只是你没有找到触动你美的感受的某处。
首先,祝枝山的大草有别于那种长线连绵的书写方式,大量的点与短笔画组合构成了独特的书写节奏。这种书写节奏成为了祝枝山自觉的书写意识与习惯。我们先来看看其《草书诗册》中点的表现。
宋代黄庭坚的大草已有意识地应用大量的点画与他的长线连绵进行节奏上的对比。在他的《廉颇蔺相如传》《诸上座草书卷》等重要的草书作品中都有不少点画的体现,其中《诸上座草书卷》更为明显一些,比如常见的“以”“上”等字通常就用点画的写法调换节奏。虽然在作品中只占很少的比例,但这点画的自觉应用开创了有别于唐代的大草书写的风气。可以肯定祝枝山的草书点画与短笔画的大量应用,源于黄庭坚的大草表现方式,只是更扩大了点画的应用范围以及强化了点画的表现力。祝枝山的大草之所以带有一点黄庭坚的气象,原因就是点画的大草图式。祝枝山的草书点画虽然受到黄庭坚大草点画的启示,但祝的大草点画与黄并不一样。在黄的草书中,他的点画起笔与收笔都有细致的控笔动作,所以点画也显得完整,点画收笔处的出锋映带下一笔画的笔势也特别清晰。也因为完整的起收笔与映带关系,他的点画与其他笔画的关系更为紧密,连贯性更强,并没有特别突出点画的意象。祝枝山的大草点画更强调草书书写本身的气度,很多点画没有精致的控笔动作,直起直落,起笔处突然落笔,收笔处戛然而止,点画形态随锋毫的自由状态而落笔成形。我们可以看其《草书诗册》中《名都篇》的“长驱上南山”几个字。这五个字总共有十来个点画,但每一个都有自己的形态,很多也没有映带与连接的关系。所以祝枝山大草的点画虽形态粗糙,但姿态变化丰富。由于直起直落的用笔方式,他的点画有着更多的独立性与自由感,同时也强化了点在大草书写中的独立意象。